校园里的创业,约吗?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文章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布时间:2018-11-16浏览次数:4272

在一个普通的星期五,3个手提电脑的青年来到了一间约70平米的办公间,伴着键盘的敲击声,开始了今天的工作,也开启了创业之旅。穿梭于教室和创业空间之间,一边接受专业理论学习,一边参与专业的创业实践;一边与老师探索策划书细节,一边与团队成员商讨路演方案;一边查资料升级项目,一边走市场寻找各种资源,成为了不少大学生创业者的日常。

早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等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

在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蔚然成风,高校孵化空间、孵化基地、创业园、国家科技园等提供创业基础设施、培育创新创业项目、路演平台等功能的园区在高校中拔地而起,成为国家战略发展和大学生创业之间的坚实桥梁及纽带,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大学创业园中将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逐层升级的创业园区

数字出版、多语服务、国际教育、文化创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孵化中心,可以看到种类丰富的各类项目汇聚于此。“很多学校都设有农业园,电商园,文创园等不同类型的创业园,这是和学校的特色紧密结合的,而其中的创业类及文创类又是当前创业项目的热门。”北京外国语大学孵化中心的李老师介绍,现在北外大学科技园已在国际教育、多语言服务、数字出版和文化创意四大产业定位方向上形成集聚效应,吸引了多家企业入驻园区。

 

走访中,我们发现,除了一般的创业空间,有些高校还形成了从创业空间到孵化基地再到国家大学科技园服务内容逐层升级的创业孵化模式,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项目提供帮扶。“一般有创意有想法的同学都可以申请到我们的创业空间来,通过对运营情况的观察,运营较好的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后可以进入到孵化基地进一步孵化,能孵化出来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即可进入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南石油大学创业中心老师张磊介绍,通过这种逐层升级的模式,可以激发企业成长潜力,并且最大程度的利用平台。

冲破创新创业的天花板

尽管目前大学创业空间目前已经成为各所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重点基地,是高校教育教学、就业创业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但是由于人员、经验等原因,高校的创业空间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同的问题。

对于进驻的创业者来说,“所教非所要,所要非所有”是其中最主要的困惑。“我们的项目是偏向文化创意类的,最需要的还是在项目初期给予建设性意见,但文创类的内容学校涉及的少,多数还是偏理论引导,鲜少有具体而务实的帮助。”正处于升级产品期的刘欢告诉记者,因为很多导师并非真正的企业家,学校外聘的导师覆盖的范围也多是科技型领域的管理层,所以对于自己创业的文化领域产品并没有太多建议。“我感觉现在往往是学校有什么对接什么,并不是学生需要什么就给予什么。尽管服务形式多样,但是不一定是创业者真正需要的。”

作为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首席顾问,邹秀峰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虽然高校创业园中配备设备、有很多的指导教师,但是其中一部分导师并不是专门的做创业指导的教师,多数是学校行政岗位的人来运营,因此在学生需要辅导时,很难真正从创业者的角度考虑当前阶段的创业困惑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即便有校外导师团队,覆盖面也不能面面俱到,毕竟创业是很个性的事情,怎么样能够真正满足创业者的需求,还需要多方的努力。”

另一方面,由于多数进驻创业园的多为大二、大三的学生,学校的课程设置很多,往往课程多了就顾不上创业项目,中途搁浅成为不少学生的无奈选择。加之有些学校的创业空间并非独立运营,大学生创业者们下课后想多干会儿因为教室关门只得作罢。此外,很多学校通过设计创新创业奖学金制度,对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但是资金发放审批严格,过程繁琐,并且是按照实际支出按票据发放,导致创业资金的利用率不高。

 

对于创业空间管理者来说同样也面临着困惑。“作为运营者,我们希望园区时刻保持住创新创业的氛围,让大家感觉进驻这里就是要拼搏,要有只争朝夕的态度。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因为课程安排、项目进展等原因,并非时刻都在创业空间里,实际的创客场地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实际运用起来。”

在邹秀峰看来,要想时刻保持创业空间的蓬勃气氛是很难的。而且由于创业空间的运维资金多来自学校专项拨款,在财务上需要提前申报,遇到好的机会也往往因层层审批而错过。“体系庞大,不好协调,缺乏灵活管理、发展受限,制约着高校创业园的发展。”

此外,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人数与日俱增。高校在师资力量、系统建设、政府对接等方面也面临着挑战。西南石油大学张磊老师认为,应该加强教师的教学成果转化,进一步产学研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吸引力。

提升高校创业园内涵式发展

在加快发展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着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激活大学中创业园的关键。

“无论是创业空间、孵化园还是大学科技园,都应转变功能定位,依据自身特点及规模,不做大而全的指导,要考虑深而精的发展。”在邹秀峰看来各个高校要考虑好个性问题及共性问题。“学校要依据创业园的特色发展。例如林业大学偏重林业、牧业一样,找到自己的特色项目,做深做精。”

他表示,要定位明确。“科技园的定位是孵化、教育还是科技?要找准自己的发展途径。聚焦专注于一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专人专项。聚焦清晰地位,能做什么做什么,而不是想做什么做什么,做到有固定的时间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做好和自己相对应的工作,才能出真正的价值。”

西南石油大学张磊老师认为,创业园的运营要涵盖了政府、企业、高校等不同参与主体。整合这一个地区的孵化器,进行战略合作,互利共赢。将校园孵化和社会孵化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地方的税务发展,也可以解决学生的租房成本。

现在西南石油大学正围绕“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探索。“我们鼓励支持学生开展行业特色的创业项目,企业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去了解企业的需求组成团队、成立小的项目组,与企业需求对接,既可以给学生提供项目学习,也可以给企业盈利。高校提供智力支持,鼓励师生同创业。以期达到政府提供政策保障,行业引领科技前沿,企业提供实践平台,高校提供智力支持的良性运转。”

作为创业园的最主要参与者,大学生创业者的举动也影响着创业园的发展。

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大学生创业示范项目及北外创业孵化园的首批创业团队之一,米芽时代的董事长童谣回忆公司刚刚注册的情景时颇有感慨:

“大二是课业最繁忙的阶段,恰巧公司的注册也是这一阶段,工商局上班时间是工作日的朝九晚五,我们上课也在工作日,从10月份着手,到拿到营业执照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而且临近期末,那种手忙脚乱的感觉你可以想象。”

 

她认为,大学生创业要有热情,坚定,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大程度发挥自我潜力。邹秀峰也强调,从学生的成长角度来讲,如果老师提供全部指导和资源,会抹杀创业者积极性的过程,不利用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部分需求比较明确的创业者而言,老师可以帮助其整合资源,比如专业的技术支持,导师支持。但如果连商机都要,可能让其由主动创业变为被动创业。“即便是进驻到创业园中,依然有很多学生不断质疑项目的合理性和商机来源,如果仅停留于此,迷茫彷徨,那真是不适合创业。”

青年大学生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背景下,让我们充分利用创业资源,实现人生价值。